2025 年 8 月 25 日,博古通今团队携中外学生赴江苏大生集团开展参观调研。此次活动由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关工委的教师全程陪同并指导学生活动,旨在以中外学生视角,全方位展现大生集团背后的南通纺织历史、科技实力与城市活力,让世界更好认识南通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城市。调研中,团队既深入智慧车间感受现代纺织科技魅力,也走进大生纱厂原址探寻民族工业脉络。通过这场 “历史与现代交融” 的调研,中外学生将成为南通城市故事的鲜活传播者,让更多人看见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智创未来:科技赋能纺织业现代化跃迁
调研首站,团队成员走进大生集团智慧纺织车间。讲解员详细介绍车间建设历程时,中外学生不时举起手机记录,当听到生产设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 “大生智慧管理云平台”,再通过 “智慧大脑” 实现全流程管控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纷纷点头,用母语交流着对 “中国智造” 的好奇。驻足智慧大屏前,看着动态更新的生产数据,外国学生不时发出 “Amazing” 的赞叹,中国学生则主动分享纺织业的发展变迁,中外视角碰撞出对科技进步的共同认可。
随后,在讲解员引导下,中外学生深入车间内部:恒温恒湿的环境、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旁,讲解员特意提及 “这些智能设备的布局,仍保留着大生传统厂房的空间逻辑”。当看到原料从清梳联工序开始,经自动化装置精准流转至智能仓储,外国学生一边用镜头记录现代流程,一边追问大生历史上的原料处理方式;中国学生则指着生产线的关键环节介绍 “这里曾是百年前工人手工操作的核心区域,如今已实现全自动化”。这场调研中,中外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对照中,更深刻感受到大生纺织业的传承力量与科技赋能的强劲动能。
二、史承初心:触摸历史感怀实业救国精神
旧纺痕中藏岁月,新文创里续文脉。离开智慧车间,团队来到大生纱厂原址,先后走进公事厅、清花间厂房等历史建筑。清花间厂房内,复原的老式纺纱机上还留着工人长期操作的磨损印记,讲解员指着老机器的齿轮说:“1895 年,张謇先生就是靠这样的设备开启‘实业救国’之路,如今智慧车间的传感器、云平台,本质上都是对‘把纺织做精做强’初心的延续。” 中外学生伸手轻触老机器的木质扶手,又拿出手机翻看之前拍的智能车间照片,历史与现代的脉络在指尖与屏幕间清晰串联。
这份跨越时空的联结,在蓝印花布文创中愈发鲜明。博古通今团队负责人江彦彤展开文创产品,向大家介绍:“这布上的青蓝花纹,沿用的是 600 年非遗技艺,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南通的老手艺;而设计里的‘狼’元素,既像当年大生纱厂在困境中‘敢闯敢拼’的劲头,也契合现在智慧车间用科技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 中外学生仔细抚摸布料的纹理,纳米比亚学生南威廉感慨:“原来百年前的创业精神,现在还能在智能生产和文创里看到。” 这一刻,大生的历史、南通的手艺与当下的科技,在中外学生的感知中融为一体,成为 “守正创新” 最生动的注脚。
三、情传四海:中外学子共播南通城市魅力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收获颇丰。在接受《总而言之》记者采访时,博古通今团队的留学生们难掩激动,来自巴基斯坦的哈利法表示:“从智慧车间的科技震撼到纱厂原址的历史厚重,南通纺织业的发展让我们惊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文化传承同样令人敬佩。”他表示,会将今天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本国亲友,让更多人认识南通。
团队负责人江彦彤表示,后续将对此次调研素材进行精心剪辑,制作成系列短视频并发布于国内外主流社交平台。此次沉浸式调研体验,不仅引导国际青年深入感知中国、亲近中国、热爱中国,更将借助这些国际青年的视角与传播声量,搭建起南通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让更多海外受众透过他们的讲述,真正读懂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城市,让南通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图文: 陆佳佳、江彦彤)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国际教育交流结硕果—2025菲律宾土格加劳圣路易斯大学研学团结营仪式顺利举行